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
I.
II. 各類型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他們的共同地方是中樞神經體系(Central Nervous System)的障礙,最常見的問題包括下列幾方面:
(一) 專注力弱的孩子部份成因是由於感知防禦 (Sensory Defensiveness) 而起,孩子可能是因為對觸覺、聽覺甚或是視、嗅、味覺的刺激反應過強,容易分心,此類孩子情緒起伏較大,易發脾氣,往往影響與朋輩的交往。
(二) 此類孩子絕大多數肌肉張力較低,易疲倦,坐着時常用手托着頭,走路容易摔倒,握筆方法不良,寫字緩慢,四肢操作不靈活,自理能力弱,這些都與內耳前庭系統合不良有著密切的關係。
(三) 孩子在閱讀時會有跳行跳線,抄寫時需用手指指著或間尺間着文章,仍會漏字漏行,又或需用長時間才可從黑板上抄字於紙上,雖然目前清楚解釋前庭平衡系統與眼球肌肉控制的理論不多,但鄭信雄醫師(1991年)有多份研究報告指出輸入前庭系統的刺激有效地改善眼球追視能力,改善其抄寫的表現。
(四) 語言能力包括發音技巧,詞彙認識及組合運用,語言邏輯的使用習慣,看書認字和寫字的能力,以及作文造句。發音牽涉聽覺的辨識能力,唇、舌、聲帶的運用技巧,感統能力不良,經常會影響這方面的發展。
(五) 其他的學習困難包括視覺與肌肉的記憶短暫,難於記憶中文的筆劃或英文字的串法;聲音與手指的感覺統合有障礙,引致讀默困難;不能判斷空間位置,動作計劃及次序感差,所以筆順混亂,駁筆出界,字形不合比例,身體或關節感弱,常依賴視覺控制筆劃的的方向及長短,影響執筆姿勢;主力手發展不良,引起字體左右上下倒轉,筆劃方向混亂等。
III. 評估感覺統合功能 感覺統合障礙並不像肢體障礙那麼明顯,所以評估的方法也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務求對孩子得到全面的認識。
(一) 資料收集包括與父母面談,詳細地問及孩子的出生記錄:幼年時發展的情況如學習坐、行、說話的達到年齡;健康狀況,如是否有敏感病、中耳炎等;入學經驗,以及在學校,家中情況,如社交技巧,自理能力等。
(二) 職業治療師若獲得感覺統合國際組織(Sensory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檢定合格後,便可以透過一套包括了十七個項目的感覺統合與運用測驗(Sensory Integration and Praxis Test)測試孩子的內耳前庭功能,身體感覺,觸覺感知,關節感覺,粗細動作等的反應;從而得知孩子的感統功能,其結果之分析與解釋更需要參考孩子生活各方面的表現,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 透過臨床觀察及評估,一個有經驗的職業治療師能由活動中看出孩子的基本動作要素,如肌肉能力,原始反射反應,姿勢控制,動作計劃,主力手,身體兩側協調等能力,對孩子感統的功能的了解,便能更準確透徹。
IV. 感覺統合治療原則及常用的活動
(一) 艾博士(1980)在感覺統合理論一書中說明,感統治療改善孩子腦幹部份的統合功能,從而進一步改善其較高層次的大腦功能,治療程序「度身訂造」,活動各有不同。小孩透過摸、爬、拋、搖等活動,重複練習如何有效率地處理感覺訊息,以達到協調。羅鈞令(1999)歸納感統治療有以下的八項原則:
1.
2.
3.
4.
5.
6.
7.
8.
(二) 感統訓練常用的活動,多不勝數,而任何一個活動都同時提供了多種感覺刺激,以下列舉了其中三項最基本而又重要的活動範疇。
(1) 重點在於加強肌膚的各項接觸刺激以修正有關觸覺刺激的仰制和運動能力,使大腦的處理能力和身體的觸覺神經,建立起協調良好的關係。
(3) 筋肉關節感活動的刺激,可幫助孩子發展其平衡感與重力感,特別有幫助於改善孩子的四肢協調,觸覺防禦,動作計劃以及書寫與自理能力。
感覺統合治療成功與否,實在取決於孩子的主動性,必須要留意孩子在活動中反映出來的行為或情緒的問題,並作適當的處理;因此,職業治療師在進行治療時,亦會使用行為矯正法或遊戲治療的原理,並與家長、老師配合,從而培養孩子的主動性,令他們在學習及生活上更有進步,而這正是從事兒童工作者所盼望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