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自闭症学校
关键词: 自闭症 孤独症 孤独 感觉统合 奥尔夫音乐 强化物 注意力集中 口腔运动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长沙星舞门自闭症训练学校 >> 自闭症资料 >> 认知理解 >> 浏览文章

怎么从问题行为改变成主动满足

2014/12/18 9:40:06 本站原创 佚名 【字体:
主动满足就是要主动满足孩子的需要。自闭症症候群儿童的很多行为在常人眼里看来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但是背后肯定有原因,这些原因就是他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他们又受限于社会能力的缺失,不会表达,因此会表现出奇怪甚至令人抓狂的行为。主动满足的关键点在于:第一,“主动”。主动意味着预先,也就是在孩子还没又出现问题行为,教育者就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需要,引导孩子以恰当的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教育者及时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这样就不会留下出现问题行为的机会。第二,在于大方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满足。第三,满足孩子所需要的喜欢的,而不是强加的,不是大人喜欢的。下面详细谈论这三点:
   
一、预先:
    举例子来讲,孩子跟妈妈去商店想要吃棒棒糖,他一直盯着棒棒糖看却不会表达:“我想要一个棒棒糖。”妈妈们一般有两种做法:
    第一、粗心的妈妈买完东西就要拉着孩子走,可是孩子赖着不走,妈妈边拽孩子边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啊?快点儿给我走!”越拽孩子越哭。
    事情到这里一般又有两种发展:
    一是妈妈看到孩子哭,拽不走,心疼了,问你是想要什么东西吗?孩子依然哭。妈妈说别哭了,你是想要这个吗?不是,孩子哭得更狠,因为妈妈没有拿对他想要的东西。妈妈又拿一个,是这个吗?不是?你到底要什么呀?你到底说呀?(这个妈妈也没教孩子怎么说呀。)孩子越哭越狠。终于,妈妈问是不是棒棒糖,孩子不哭了。孩子终于不哭了,却学会了用哭来要求他想要的东西。甚至有的孩子发展成用头撞墙、打人咬人等自伤和他伤行为。
    第二种发展是:一个强势的、又似乎懂一些强化理论的妈妈会坚决拽着孩子走开,孩子又被听话了一次(注意:是被听话,不是听话)。这种做法的结局是孩子以后很难再表达自己的需求,表达了需求却没有被满足,不如不表达。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孩子也许会在儿童期表现的非常听话,但这种听话和平静不会维持很久,隐藏的问题(需求总不被满足、缺乏安全感等)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暴露出来。有很多自闭症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其实并不是到青春期才出现的问题,而是长期错误的教育方式埋下的隐患,到青春期显露出来而已。
   
第二,细心地妈妈会及时看到孩子在盯着棒棒糖,蹲下来问:“这个棒棒糖很好看,也好吃,你想要一个吗?”孩子说:“想。”妈妈告诉孩子:“你说:妈妈,我想要一个棒棒糖。”孩子会说:“妈妈,我想要一个棒棒糖。”妈妈立即买给孩子。孩子拿到棒棒糖后,拔不开糖纸,有点着急,妈妈又蹲下来说:“要妈妈帮忙吗?”孩子说:“要。”妈妈说:“你说:妈妈,帮我撕开糖纸。”孩子又复述一遍,妈妈立即帮孩子打开糖纸。聪明的妈妈还会在这里做一点文章,她会留一点很好撕的糖纸在棒棒糖上,让孩子自己把剩下的一点纸撕掉,孩子不但吃到了棒棒糖,而且是很高兴的很有成就感的吃到了。如此这般,买2-3次棒棒糖,孩子就学会了用语言求助,并在辅助下打开棒棒糖。
    当然,这个妈妈很幸运的遇到了有语言的自闭症儿童。那么没有语言的怎么办?其实没有语言的孩子也会盯着棒棒糖看,细心的家长依然会发现孩子的需求,蹲下来询问,先教孩子说“想”或者“要棒棒糖”等简单的语言,循序渐进。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教了孩子几句话,而在于家长即时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关切的询问并且及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才是具有社会性的。无论孩子说的话长与短,都使话语具有社会性,他才明白说话的意义在于一种与他人的社会关系。这种关心也会给孩子安全感,可以很安全的存在和生活,很安全的表达需求,也就没有必要用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了。
    有的家长担心,吃甜食会损害孩子的牙齿和胃口,因此坚决不让孩子吃。可以想一想,只要孩子很容易的得到棒棒糖,他没有必要千方百计的去搞棒棒糖,他还会觉得棒棒糖是个好东西吗?有哪一个孩子会一年四季的吃棒棒糖而不厌呢?我觉得如果用几块棒棒糖换来孩子的安稳与踏实、成长与进步,那么它的弊端远远小于孩子成长的好处。
    去年儿子喜欢吃棒棒糖,瞧,吃的舌头都绿了。他非常乐意让我把他的绿舌头拍下来。
    吃单个的不过瘾,还要吃双响炮。我给他买了一大包棒棒糖,放在抽屉里,他反倒不稀罕这个东西了,上个月刚刚全部扔掉,都过期了。
孩子非但没有吃棒棒糖成瘾,反而学会了用语言表达需求,学会了自己买东西,情绪也不错。
    当然,如果家长真能做到孩子如何要求都不理他,都能稳如泰山也行,孩子自然也会认可棒棒糖对身体不好,不能吃,也不会用极端方式表达诉求。稳如泰山的意思是孩子发生任何不被允许的行为,家长都像什么没发生一样,继续做手头的事情(参见郭延庆《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的“消退”原理),而不是故意把头扭来扭去表示不理孩子了,与孩子纠缠不清,更不是气急败坏、恶语伤害,甚至打骂一顿,实际上激烈的反应也是对孩子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化。甚至有的家长更加荒唐,不想给孩子买那个东西,但熬不住孩子的苦苦哀求或者打滚撒泼(孩子早就把好大人的脉了),边骂边掏钱给孩子买了那个东西,那么家长到底是想不想给孩子买?如果买就大大方方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买,要么就坚决的不买,而不是边骂边买。如此,即便孩子的需要被满足了,但不是主动被满足的,是靠哭闹得来的,问题行为也就应运而生。而且孩子也糊涂了,大人到底想不想给我买啊?
 
二、大方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满足
再举一例:孩子一直在玩具柜前摆弄玩具的样品,再粗心的家长也会知道孩子想要一个玩具。有的孩子主动提出:“妈妈,我想要这辆车。”这时妈妈怎么办?是以家里玩具太多为理由拒绝,还是提一个条件,只要宝宝如何如何妈妈就给买,还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大方的给买呢?当然是最后者。但还有很两个主要的前提:前提一,家里的经济条件能负担得起这个玩具,如果负担不起就给孩子讲明原因,跟他商量买个便宜点儿的(自闭症孩子也懂的);前提二,孩子能够遵守只要一件玩具的规矩(至于如何养成不乱要东西的习惯,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此先不详细讨论)。如此大方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还会以哭、闹、打人的方式要挟父母吗?
 
三、给孩子喜欢的,而不是强加,不是大人喜欢的。
我看到很多家长通常有些很可笑的做法:孩子玩车的时候我们以要好好学习为名,把孩子拉过来读书;孩子读书的时候我们以眼睛和身体最重要为名,要把他拉出去锻炼;孩子锻炼的时候我们以保护孩子的兴趣为名,又要给他玩车。总之,家长喜欢以教育者自居来支配孩子,总在不恰当的时候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美其名曰这就是引导和教育。孩子无论怎么做总做不到家长的心里去,家长总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引导”一下他。孩子听到的永远是“应该怎样”,而不是“喜欢如何”。那家长为什么不能在孩子玩车的时候陪他玩车,孩子看书的时候陪他看书,孩子想要出去玩的时候陪他出去玩?如果给孩子喜欢的,他们还会粗暴的说不吗?
也有的家长会假惺惺的问:宝宝,想吃这个菜花吗?特别好吃特别有营养。(注意:是假惺惺的,也就是说早就有主意了,你必须得吃,询问孩子是否愿意只不过是为了体现一点儿民主而已。)宝宝说:不吃。妈妈:到底吃不吃啊?可有营养了。宝宝声调开始有点高:不吃嘛!妈妈坚持不懈:真的不吃?还是吃一口吧,有营养。宝宝不耐烦了:不吃不吃就不吃!妈妈生气了:你不能好好说话啊?不吃拉倒!是宝宝没有好好说话吗?他好好说话的时候妈妈不理会,依然劝吃,逼得宝宝只好粗暴的说话,妈妈才停止劝吃。可以预见,以后妈妈都不需要问三遍宝宝才会粗暴,妈妈问第一遍宝宝就会粗暴,因为宝宝知道只有粗暴的说话,妈妈才会停止劝吃。其实这件事情处理起来不难。宝宝爱吃鸡腿,夹一个给他,这就是主动满足孩子所喜欢的。然后说:宝宝,吃菜花吗?有营养好吃。因为宝宝刚得一个鸡腿,心情正不错,也许他就会说:就尝一个。宝宝吃完,大家都夸好孩子不挑食,这时家长要见好就收,不要得寸进尺,千万不能再来一个吧。菜花目前并不是宝宝所爱,他表现好却又让他再吃一个,岂不是惩罚了他不挑食的好行为?那宝宝干脆下次一个都不吃,因为吃了第一个还会来第二个。当然宝宝也可能说:不吃。这时家长不要劝吃,强加给孩子的不是主动满足需要,满足需要指的是心理感受,并非营养需要。明智的做法是:那我们吃了啊。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并不会因为宝宝没有吃一个菜花而有丝毫的不安。宝宝看大家吃得香,没人怪罪于他,他没有思想压力,早晚也会想去尝一尝。再说不尝又如何呢?蔬菜多种多样,没必要非得吃菜花啊。
有的家长疑惑,这样总是主动满足孩子会不会惯坏孩子?肯定不会。前面讲的例子充分说明,只要家长投其所好、大方主动地满足需求,做的一切只会让孩子感动、安全,却不会惯出问题行为。不但不会惯出问题行为,孩子还会学习到宽容、和善、替别人着想,因为父母不跟他们较劲到底是吃一块糖还是两块糖,他们也就不会跟父母较劲,父母提一些要求他们还很乐意完成。如果父母真的因为工作忙不能陪他玩,他也会很理解很懂事的保持安静,或者去看看电视或者玩玩具或者看看书,并不会粘着父母陪他玩。因为在他安静的时候他的需求已经得到尽可能的满足,他也就没有必要跟父母纠缠不清了。
不会惯坏孩子的另一个要点是时机要把握好,不要等着孩子“非得”如何的时候再满足(比如非得哭,非得撞头、非得打人等等),在孩子的情绪发展到“非得”之前就要及时满足。当然,人非圣贤,父母不可能不会错过孩子的任何需求。那父母无意错过孩子的需求,没有及时满足,孩子的情绪发展到“非得”的程度了,那该怎么办?如果到了这个份儿上就要坚决的不满足,而不是绥靖的满足,绥靖的满足只能强化问题行为。如果父母只是偶尔无意的错过孩子孩子的需求,坚决的不满足并不会导致孩子极端的情绪和行为;如果父母并不是个有心人,总是错过孩子的需求,那么坚决的不满足会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严重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