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听话
如果问家长“想不想孩子听话”,相信百分百的家长都至少会在心里想“孩子能听话就最好了”,但敢表达出来的却慢慢少了。为什么?因为大从舆论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如何如何地压抑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创造意识,最后教出来的是一个死板的“听话”的孩子。我不否认这个说法反映了一定的现实状况,特别是中国教育的现状;但如果把这个和“听话”直接联系在一起,就从一个极端走到发另一个极端,在我看来便也是过了。
如果你问我“要不要教孩子听话”,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要!”。
从事自闭症孩子的行为干预工作这么些年,面对的都是孩子的问题行为或暴力行为。这中间也不乏有正常发育的孩子的家长问咨询我这一类的问题,所以并不是自闭症孩子身上的特有问题或现象。这些行为为什么会发生,又为什么让家长头疼,最大的原因在于:“孩子不听话”。孩子想要的东西,家长一旦说不行,孩子大哭大闹——不听话;家长想让孩子做什么,孩子不想做,大哭大闹——不听话,家长只好放弃。但家长能接受这样的孩子吗?孩子小的时候,一部分人忍着,指望着孩子大一点懂事点就好了;大一点的孩子,小部分家长忍着,但发生在学校或公共场合的行为问题让家长觉得不再能忍能接受了;到孩子十几岁,家长便觉得失控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接到这样的案子也头疼,问题行为被强化得越久,改起来就越难。要知道,这里要改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也包括了已经养成的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把“决定权”交到孩子手里那么久,现在说要拿回来,能容易吗?所以,当我在帮助小年龄孩子的家长的时候,始终都会提醒家长,要建立和强化孩子“听话”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问题在西方也同样是存在的。在我们写报告的时候,我们不会用compliance(服从),而是要用follow instruction(跟从指令)。我当然明白这两个词汇的强烈程度上的区别,但从实际的目标行为上来讲,有区别吗?对我来说,没有;无论用哪个词汇,都是要求孩子听从家长的指令。但我要“听话”,所以凡是要表达让孩子听话的时候,我都用follow instruction。
为什么要建立“听话”的行为?
第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的知识量还很少、生活经验不足、各种能力(比如逻辑、推荐、判断等)还没有发育或建立,很多情况下,他们还不具备自己做决定的能力,所以要听家长的建议/决定——听话。
比如带着孩子上街,孩子的天性是跑,但家长要求孩子走在自己身边,因为孩子可能并不识路,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走去计划的目的地;孩子还没有能力判断交通状况,所以乱跑会造成生命危险;孩子还没有建立对于陌生人的防范意识,所以离开爸妈的视线可能会被拐走;孩子还不能自己回家,所以要预防孩子走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要求孩子听话,走在妈妈身边,而不是由着孩子选择他喜欢的出门方式。
第二,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还不足,在生活中,他们的每个活动都是要依赖着家长的帮助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孩子能听话,才能让一天的日子平稳顺利地过下来。
这就类似于我们在工作中,让一个懂行有经验的人来带项目,他能有全盘的计划、能看到经验浅的人看不到的问题并且加以预防,项目的进展就会顺利很多;反对来,如果让一个刚出道、懂那么点但经验还不足的人来带项目,层出不穷的问题就会一个接一个地来。当然,如果我们有意培养新人而试着给新人练习的机会,我们仍然可以让新人来带项目,但我们必须要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给了孩子太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超过其能力范围的),家长就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肯定要多得多。如果要这样做,你准备好了吗?
第三, 我们常说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并不是只在中国是这样,在西方也是这样。“听话”不单指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种关系,更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性行为。
试想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要听多少人的话?开车要听交警的、停车要听管理员的、连用个公共厕所还得听厕所管理员的,不是吗?在单位更是如此,要听组长的、要听上司的,有的时候,还得听行政部的小职员的。不听行吗?当然并不是完全不行。但不听的结果未必就是自己如意,往往是遇到更多的障碍。所以“听话”是一种必要的社交能力。
听话和不听话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行为,而是后天养成的。但不听话要比听话容易建立得多, 什么呢?
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去了解这个世界。在小年龄的孩子来讲,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很多,所以好奇心很强,看到新鲜东西都会去碰一碰、摸一摸、闻一闻、把玩一下。其实,他们是在通过这些活动把感官上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大脑,从而对这些从未见识过的东西产生一定的理解。但这些新的行为未必就是一种安全或适当的行为,所以很多时候家长会阻止孩子的一些行为,这就产生了指令。孩子自身的行为是以想要了解的欲望为动力来支持的,但听从父母的指令不要去做却没有自然动力,所以在这两者之间,孩子会自然地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从而也就成为了家长们常说的“不听话”的行为。因为家长常用的“不要”这一类的指令并不总是能阻止孩子的行为,所以,孩子“不听”的行为在自然中不断地在被强化,越多这样的情况发生,“不听话”的行为就越快地被建立和巩固起来。另外,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听指令的过程,但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孩子还不会的内容,所以孩子会觉得困难,会想逃避,“不听话”的行为就自然发生了。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的行为问题而没有坚持让孩子“听话(做任务)”,不听话的行为也就被强化 了。
如果说“不听话”行为的动力是自然就存在的,那么“听话”行为则正好相反,它的动力并不总是自然存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孩子听话的结果通常是什么?想碰的东西不能碰,想吃的东西不能吃,想玩的东西不能玩,不想做的事却必须得做。比如家长让孩子吃绿叶子蔬菜,对于家长来讲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但对于孩子来讲,除了难吃之外,没有任何的好处,但要是听话就必须得吃难吃的东西,那为什么要听话呢?所以,“听话”的行为如果是要靠自然的强化和动力来建立,是非常困难的。在要建立孩子“听话”的行为,就需要为孩子找到“听话”的动力。与前面提到的“不听话”的行为相比,“不听话”理所当然地比“听话”要容易建立得多。这样看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我们常听到的孩子从两岁开始就进入“叛逆期”的说法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能力越强,想要了解的东西越多,自己的想法也越多,自然也就越“叛逆”了。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乏见到十分听话的孩子。换句说话,要建立孩子“听话”的行为并不是不可能。听话行为的建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规则指导型;另一种是后果养成型。
规则指导型是指孩子还未从事某项行为,但因为规则告诉他说不可以做该行为,孩子遵守该规则,选择不做。比如,家长告诉孩子开水杯很烫,不可以碰。在这里,规则是不可以碰,所以孩子不碰,这就是一种规则指导型的听话行为。
后果养成型是指孩子已经从事了某项行为,而他所获得的后果并不是他喜欢的,甚至是他厌恶的,所以孩子不再从事该项行为。仍然用上例,孩子碰了开水杯,手被烫了,于是以后凡是家长说烫(其实也包括他们自己看到烫的东西)就不去碰,这就是一种后果养成型的听话行为。
规则指导型和后果养成型的行为塑形方式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我们并不需要纠结某个行为的形成是因为哪种原因,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两种方法来帮助孩子建立我们想要他们建立的好的行为。
再来强调“听话”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孩子在真正独立之前,还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学习时间。而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听话几乎是第一前提条件。举些简单的例子:在学校,要做在课桌前听讲,眼睛看老师,耳朵听老师,老师提问的时候要举手才能回答,老师要求做练习的时候要参与。在与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要服从大家认同的游戏规则(这有可能是其中的某个小朋友提议或决定的),要能等待能轮流,要能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样其他小朋友才会喜欢和孩子玩。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别人家的东西不能乱碰、抽屉不能乱翻、不能随便向别人提要求,孩子做不到的话,家长会觉得很丢人,往往不再愿意带孩子去做客。带着孩子去公共场合,孩子要能排队、能等待,坐个公车还得让孩子学会不要跟人抢座位,没有座位不能发脾气。几乎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有无数个有形无形的规则在要求着我们的行为。孩子当然不会全部了解这些规则,所以总是父母在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当我们把这些规则告诉孩子的时候,就是给孩子指令,如果孩子“不听话”,在生活中自然就形成了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后果并不是只是让父母觉得尴尬那么简单,它涉及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交友,并且长远地影响到孩子未来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听话”是种十分重要的基本行为与能力。
如何建立孩子听话的行为是一个大项目,并且根据个体的不同(包括孩子与家长),方法也不同,所以在这里没有办法具体地讲。值得提一下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提高指令的有效性,特别是对小年龄的孩子,怎么样能让孩子更有可能听到指令后就去做。
1. 给指令前,先获取孩子的注意力,保证孩子能听到你的指令。
2. 使用孩子的语言,保持语言简单,保证孩子能明白你的指令。
在这里,记住一点,你可以解释为什么你要让孩子这样做,但对于服从指令本身来讲,不管孩子是不是明白、是不是接受这个原因,他还是要做的,所以解释原因在这里并不是重点。如果孩子有能力理解原因,并且在家长提供了理由的前提下孩子更有可能听话,那以家长提供解释;否则的话可以省略理由。
3. 提供辅助,保证孩子执行你的指令。
对于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事,对于孩子来讲未必简单,或者他们认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很大可能会自然地选择逃避或拖延执行指令。另外,当孩子正在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的时候,也会自然地选择逃避或拖延执行指令。所以,家长要辅助孩子在听到指令时马上执行。
4. 在孩子听从和完成指令后,要夸讲和奖励孩子,以强化孩子执行指令的行为。
在前面我们提到,孩子“听话”的自然强化并不多,所以要增加孩子在未来更多地只从指令,我们需要增加“非自然的强化”。这种非自然的强化在行为建立之初需要很多,在孩子听话的行为建立起来之后,可以慢慢减少,以避免养成新的行为问题——交换性地听话。
我在这里强调了建立孩子“听话”行为的重要性,但我也要说,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极端。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听话的机器人,所以在建立孩子的“听话”行为的时候,家长对于指令要有所选择。哪些是孩子必须服从的,这些指令可以用来建立孩子“听话”的行为;同时,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对于一些事情,给孩子选择和讨价还价的机会,训练孩子思考、判断、选择和理论的能力。在这类情况下,家长就要避免给直接的指令,并且辅助孩子思考和判断,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