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物不是贿赂
听过这样的问题“给孩子强化物是不是就是等于贿赂孩子?”答案是“不是”。
我们先从定义上来说:
强化物:一种可以使得行为在今后发生频率保持或者增加的“刺激”。
贿赂:指一种非法地给与一个个体钱财或物品来导致其行为的变化(做一些事情)。
从定义来看两者并没有联系。我认为“强化物是不是贿赂?”这个问题产生于对强化物的误解。首先,强化物可以是任何一种事物(刺激)。它与奖励真的是不同。但是我们我们之所以会把强化物和奖励二词交替使用是因为对我们孩子来说,强化物时常是一些好的并且可以让我们用来当作奖励给予孩子的东西。比如吃的、喝的、夸奖等。但是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我的一个学生的强化物是吸管)或者一些不被我们发现的刺激(比如开车时我们可以一直前进)也可能成为一个人或多数人的强化物。
强化物和贿赂不但在定义上毫不相干,在发生时间也不同。强化物发生在行为之后而贿赂是发生在行为之前,一般是家长对孩子的保证(如:如果你做XXX你就可以得到XXX)。
有时候我们认为孩子“懒惰”,对做什么事情都缺乏积极性,所以一急之下往往会说“如果你XXX,然后会XXX。”在这样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夸大奖励,有时也会用乞求的口气来和孩子商量。如果处理不当,这样的“讲条件过程”会教给孩子“不管做什么之后,每次都会有个好结果”,或者“没有这个讲条件的过程我就不会按大人所说的去做”(讲条件的情景被强化)的概念。记住,讲条件(贿赂)是一件会让人“上瘾”的事情。有时候因为这个“讲条件的过程”孩子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行为/要求做的事情的结果上而不是放在过程上。更糟的情景是有时候孩子会挑战大人的权威,会问大人:“如果我做了XXX,我会得到什么呀?”有一种“我就不去做,不就是不给我强化物么,你又能那我怎样”的语气。
如何去面对:
我们使用强化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孩子“内在积极性”的产生以及脱离对“主要强化物”(食物等我们生存不可缺少的东西)的依赖。因此,我们在给与孩子物质上的强化物时一定要同时给与夸奖。这样经过“配对”之后我们就可以减少使用物质强化的频率。再有,在有必要给予物质强化物时,不一定要事先说好。要记住强化需要在行为之后发生,对孩子来说惊喜的效果更好。同时我会用“XXX之后XXX。”的句型来形容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比如“写好作业之后我们去公园散步。” 有时我还会问“XXX之后你想做什么?”,这样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也是对学生选择能力的肯定。对那些已经形成习惯问“我这样做之后能得到什么呀?”的孩子来说,如果他问我,我会说:“我也不知道。也许有一个惊喜在等着你。”这样往往也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有有一种办法是把孩子不容易做到的放到事情前面,之后把意见孩子更有可能做的事情放在后面。比如“先打扫房间之后吃小点心。”最后,如果是孩子挑战大人的权威,很显然,此时此刻孩子的注意力不是在奖励上,而是在控制大人行为上。因此希望大家要在孩子心中树立起威信,明确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什么,成为孩子最大的强化物,而不是那个孩子可以挑战权威的对象。
总结:
在自闭症康复中康复师最怕的事情就是没有强化物。很遗憾的时候很多时候我看到强化物被错误的理解和利用,制造了在教育与自闭症康复中一些困难和问题。正确的使用强化物可以让孩子得到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可以促使与提高孩子的“内在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强化物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可行以及不可行的行为。因此希望大家不要把强化物与贿赂联系在一起,也不要认为强化物有多么的对孩子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