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自闭症学校
关键词: 自闭症 孤独症 孤独 奥尔夫音乐 感觉统合 强化物 注意力集中 口腔运动

新闻中心

怎么给自闭症孩子上好集体课

2012/7/23 6:50:48 本站原创 佚名 【字体:

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能力落后,通过一对一的个训,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这也是孩子其他能力发展的坚实基础,所以我们普遍非常重视个训课。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集体课比个训课更重要。

什么叫聪明?就是耳聪目明。可我们的孩子听和看的能力都不好,注意力极度不集中,他怎么能够自己在生活中学习到东西呢?如果能看能听,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他又有什么学不到的呢?在集体课中养成听和看的好习惯,是孩子康复的重中之重。另外,孩子的竞争意识、输赢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基本的交流技巧、课堂中的等待、跟随、关注等意识,都是只能在集体课中完成的训练任务,这些东西在个训课中是训练不出来的,因为个训课上根本没有集体的环境。我觉得我们孩子回归社会成为社会人的轨迹就是:个人世界——集体课——家庭——社会,这几个过程相互交叉,但很明显,集体课是孩子走向康复回归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这样我们的训练才更有针对性,也才更加的理性。

首先应该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了解我们的孩子。他们首先是个孩子,然后才是一个有着某种缺陷的孩子。一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都适用于他们,只是一切东西到了他们这里,速度被放慢,过程被分解。了解他们在集体中听指令需要具备的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关注他们学习的内心体验和学习动机,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保持集体课堂的安静。

1、我们的孩子更需要安静的环境,这是孩子听指令的必要前提。普通孩子在幼儿园,老师发指令时,教室是安静的,在安静的环境里孩子才可能听见老师的指令。而我们的孩子,他们本来就有注意力缺陷、就不注意听指令,要让他们听指令,必须有二个条件:第一,环境安静,这样孩子才能听见老师在说话,在发指令;第二,大人要及时辅助,提示孩子老师发指令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目前的集体课的环境比普通幼儿园的环境嘈杂不知有几倍,那么多的声音传到孩子的耳朵,就是让几个普通小孩来上集体课,他们也会听的很吃力,实在听不清楚,他们会怎么样呢?一种情况就是不听了,另一种情况就是大喊一声“请大家不要讲话了”。我们的孩子肯定喊不出这种话的,他们多半就是不听了。而听,对他们何等重要啊。所以集体课除了老师和孩子,任何辅助人员的语言提示都应该是悄悄话,是在孩子的耳朵边轻轻地说,孩子一个人能听见就可以了。

集体课上我们的语言提示有没有一个量的把握呢?我觉得语言要尽量简单明了。为什么呢?要一个普通人同时听两个人说话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何况我们的孩子呢。所以集体课上,我们应该多用动作辅助,辅助目标是让孩子听和看,听和看的目标达到之后,才是对具体课程的辅助。对课程的讲解,一种方式是在孩子耳朵边轻轻的说,另一种方式是课后反复讲解。在个训课上,老师尽量把孩子的课程分解的很细,在集体课上我们也要为孩子分解,分解他达到目标的步骤,分解我们的提示语言,这样在孩子达不到某个要求时,我们才不会觉得有好多话要对孩子说,也不会因为孩子达不到目标而沮丧。

2、我们的孩子更需要听到自己的声音,这是培养孩子自信表达的有效途径。按照普通的心理学原理,人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是比较容易自卑的,不自卑的人是心智很好的有自己思想的人。曾经有人说过,“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现的那么聪明,装装傻,孩子会更有说话的兴趣和信心。”的确如此,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他们的心里,我们为什么总要表现的那么聪明呢?集体课上,老师向孩子提出问题,当孩子不会时,家长应该如何辅助呢?我觉得这时,孩子需要的是听老师讲、听老师引导,我们的家长要做的就是辅助他听,再多一些的辅助就是在孩子耳朵边轻轻的说,千万别让别的孩子听见你在说什么。课后再讲,反复讲、反复听,随着课程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定会有自己回答的那一天。孩子在训练的过程中,听见自己的声音,他会很自豪的,那么他就一定会有更大的表达的欲望。在普通环境中,当普通幼儿不能回答时,老师就会给他引导,我们的训练不能背离普通小孩的集体学习模式,如果背离普通小孩的集体学习模式,我们的孩子回到幼儿园、学校,他怎么可能适应呢?如果背离普通小孩的集体学习模式,我们训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在集体课上,隐形目标的实现才是我们应当孜孜追求的,家长要力图明确每节集体课的隐形目标并且有步骤得去实现,比如看老师、听老师、跟随老师、主动回答问题、主动举手、关注别的小朋友、争取表现自己等等。

在普通小孩的学习环境中,没有一个家长陪同,而我们的孩子需要家长陪同。我们来的目的是辅助孩子,可是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孩子康复训练的影响者。没有人天生会带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经常客观地分析我们的辅助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缺少这种分析和反省,我们的康复之路多少带有盲目性。机构训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孩子的路很长,我们家长要时时学习、分析、思考、总结,把孩子的康复置于科学指导和理性控制之下。

    我们应当有一个观念,那就是“当你开始辅助的时候就要想到,我该怎样逐步撤退辅助。”我觉得撤退辅助的意识和技巧比辅助本身还要重要。

家长首先要理一理孩子在各节课上以及课间生活和活动的表现,看看各个环节孩子的能力,确定辅助的力度,看哪些是要全提示(动作提示加语言提示)、哪些需要半提示(只需要语言或者只需要家长的手势或者很小的一个动作或者表情)、哪些不需要提示(家长可站在教室的边上,看着孩子,如果更进一步的话,家长可在孩子视线里消失一会儿,让孩子独立上课),有步骤的撤退可以撤退的辅助,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在他们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

一定要注意,可以让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千万不要代劳。比如老师要求孩子搬凳子坐成一排或者坐成半圆,家长最好不要先摆好自己的凳子让孩子坐在你的面前,这样做剥夺了孩子自己找位置坐的机会,一旦离开家长,他自己可能就不知道凳子该放哪里。

在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小学的学习生活中,课堂上的老师总是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回答问题的孩子也总是分布在教室的任意角落,所以我们还要有意让孩子坐在角落里,让他有想办法去关注老师和小朋友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不培养这种意识和能力,我们的孩子坐在教室里就不会关注正前方以外方向发生的事情。总之,追随老师、关注和等待别的小朋友的意识和能力很重要,要着重培养。在集体课上,当别的小朋友说话做事时,要让孩子关注和等待。

自闭症孩子的康复,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特殊性,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一场挑战极限的攀登、一场挑战自闭赢得生命的战争。命运早已经注定,我们必须是一群坚强不屈的战士,我们必须勇敢的接受现实、科学的改造现实。孩子的最终康复取决于两项:一是家长的心里健康程度,二是家长的专业辅助水平。我们的心态真正调节好了吗?打不打孩子应该成为检测家长心态的一个指标。怎么认识打孩子这个行为呢?

1、打,是无奈之举,更是无能之举,是最后的办法、是最不高明的办法。一般情况下,能不打就不打。当一个母亲或者父亲能够做到基本不打孩子的时候(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做不到绝对不打孩子),那我认为他的心理就调节得差不多了。

2、打,不应该是家长情绪的宣泄,它应该成为教育的手段。当你动手之前,你回答自己两个问题:‘我是不是在宣泄情绪“,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再问自己第二个问题:“你要打哪个部位?”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那就表明你此时是理性的。可是,我们的孩子挨过多少冤枉打啊。我们的家长(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根本连第一个问题都没有思考过就对孩子动手了。

3、如果你实在忍不住打了孩子,那不管他听不听懂,你都要告诉孩子你为什么打他。过后还要有一个人去安慰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巴掌上去了,孩子的自信和能力可能就下来了。奉劝各位家长,当然也提醒我自己,管好你想打孩子的那只手!

接下来就是融合了,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里,这样就是融合了。融合,是将我们的孩子放到一个自然的环境里,受到积极的影响。融合绝对不是知识的融合,而是社会性的融合。不是所有的孩子现阶段都适合融合,要经过特殊的训练达到融合的条件,才能和其他的孩子进行融合教育。能力再强的孩子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过渡。

第一,孩子的选择,在孩子的选择上要选择与自己孩子能力同等,或是差不多的小朋友,老师先了解孩子的社会性及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最开始要两个小朋友共同上合课,这两个小朋友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最初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他们能关注到对方,知道老师不只是和自己在上课就可以,在长时间的上课过程中孩子们互相之间会建立起友谊和默契感。

第二,共同听指令,这是比较基础的练习,因为小组合课是社会性的融合并不是知识的融合,所以在选取内容上要选择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较容易完成的内容来做。两个小朋友中肯定各有千秋,一定要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以起到带头的作用,激发另一个小朋友的表现欲!可以运用最简单的指令以快慢的形式来比赛练习。

第三,懂得轮流,通常的个训课都是一对一的形式,孩子们习惯了老师提问完问题就直接回答,在团体课就不是这样的,这就要在小组课中建立轮流的概念。老师将数字1、2、3发给小朋友自己手中并拿一个。让孩子知道自己手中拿的是几。我们现在来数数,我们要轮流数,老师一定要说明是轮流数,老师手中拿数字1,大声数1,然后辅助拿2的小朋友数2,再提示手中拿数字3的小朋友数3,数过几次后,把数字撤掉,给孩子建立轮流数的概念,可以到谁数的时候拍拍他,或是用视觉提示他到你数了,可以把数的范围扩大。运用到不同的游戏中,例如水果接龙,词语接龙,轮流拍球,轮流滑滑梯等,都将轮流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

第四,目光共同关注,老师在桌子上摆一个物品,老师要求小朋友要注意了,老师在看什么?老师做出比较夸张的表情,专注的看桌子上的物品,让孩子来回答老师所看见的物品,练习熟悉以后增加桌子上摆放的物品,以提高难度,孩子们只有认真观察老师的目光才能说出正确答案。角色互换,由小朋友来做主导,老师来做学生,过渡到小朋友做主导,另一个人小朋友做学生。最后由桌子上的物品过渡到环境中的物品,或者是环境。孩子能通过看你,并看向你看的方向,两人同去观看一个事物,一个情景,可以进行共同交流。

第五,互相参照,互相参照是为社会参照打基础,给小朋友建立起参照老师的意识,其次才能是小朋友之间的参照。我们的孩子注意力都是非常不集中的,开始的时候可以用无指令练习。老师准备一个小册子,里面有各种食品及孩子们喜欢玩具的图片,老师也要在教室中准备相应的实物双份。老师在不发出指令的情况下,示意小朋友去找到老师所要求的物品,然后老师立刻把册子合上,如果其中一个小朋友没有看到老师所要求的物品,老师就提示他去看另一个小朋友他拿的的是什么,他跟随着做也可以得到同样的奖励。

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小游戏,由一个懂得游戏规则的小朋友做示范,让另一个小朋友来理解游戏规则。如:跳房子、通过动作猜猜看、做饭、榨果汁等简单的肢体或是假想游戏。

第六,社会参照,有了相互参照的基础,社会参照就可以在小的团体课中应用,老师让小朋友围坐在一起,老师和小朋友每个人都拿着同样的一本书,老师说:“请小朋友翻到这一页。”然后老师让其中的一个小朋友看到自己翻到的是哪一页,那么做到的小朋友同样都会得到奖励。社会参照在小团体课中得到的应用最多,也是孩子今后发展重要的前提,有了参照的能力才能适应团体生活、班级生活,才能和普通的小朋友进行融合。

很多家长认为大课也要孩子学到很多知识,其实这只是大课的一部分作用,更多的是要让孩子能够独立地在课堂上与老师配合。老师要从分利用小组课的资源,培养建立孩子的社会互动、对社会规则的遵守、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对语言交流的拓展等等。让孩子学会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学会轮流等待,学会安静耐心独立的做事,学会合作、竞争---是孩子能为社会性的人。小组课的教学导向是:(一)、培养孩子在集体环境下的注意力;(二)、培养孩子在集体环境下学习的能力;(三)培养孩子在集体环境下行为要适当。

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一起上大课,起到辅助的作用,辅助的目的就是为了撤销辅助,让孩子完全专注的投入到课堂中,配合老师做事情。家长辅助的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进步程度,那么何时辅助?怎么辅助?

1、 辅助按种类分为:躯体辅助、手势性辅助、语言提示三种。

举例:①躯体辅助,老师发指令“谁来做,请举手”,孩子不能完成,家长要辅助其胳膊完成。

②手势性辅助,老师要求小朋友把玩具放回玩具箱,孩子拿起玩具不知道放哪里,家长可以伸食指提示玩具箱的位置。

③老师拿苹果的卡片提问:“这是什么?”,孩子不能说出来,家长需要在耳边提示,“苹果”或“这是苹果”。

2、 辅助按由高到低的等级划分为:全辅、半辅、独立。

以“举手”的例子加以说明。

① 全辅、半辅、独立。

② 半辅,孩子有意识来做,但不能完全独立,拖一下胳膊或拽一下手掌,孩子就能完成举手的动作。

③ 独立,孩子听到指令自己举手。

3、 何时辅助?

① 当老师提交任务之后,应给孩子3-5秒反应的时间,孩子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就不需要辅助。如果家长立即上辅助,时间长了,孩子就产生了依赖性。

② 当老师提交任务后,孩子3-5秒不做反应,家长就可以辅助孩子来完成。如果此时家长不给于任何辅助,孩子处于被动,老师的指令就失去意义,老师和孩子之间的配合关系就很难建立起来,孩子的训练也会不见成效。

4、 大课上应该让孩子学会听老师的指令。

① 不要重复老师的指令。当老师发指令“把红色积木给老师”,孩子没有回应或拿错时,家长可以把孩子的手放在红色的积木上:家长用手指一下红色积木;同时可以告诉孩子“这是红色的积木”。千万不要重复“把红色的积木给老师”,更不要急着说:“快,快,快拿红色的”“拿错了,拿错了,怎么搞的,那红色的”,孩子对颜色的识别本来就有困难,家长的指令只能扰乱孩子的思维。孩子更是不知所措。

② 指令是老师提交的,当孩子上课表现很棒时,奖励应该是老师给与,这样孩子才会和老师打成良性互动。家长不要亲吻孩子或者给与社会性的强化“真棒,好聪明啊”,否则孩子就会和爸爸、妈妈、形成互动而忽视了老师。

5、 对于孩子上课出现的问题行为,家长的处理方式要和老师的处理方式保持一致,不能武断行事,否则就会强化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果我们的家长束手无策的话,就应该和老师交流商讨,千万不能擅自行事。

6、 家长要领会老师的要求或规则。例如:做抢椅子的活动时,老师要求只有坐在椅子上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奖励。有的孩子跑慢了没有抢到,我们的家长就会怂恿孩子去挤或坐在抢到椅子的小朋友的腿上。家长的要求就和老师的要求的活动规则背离了,家长错误的引导了孩子,是孩子无法建立规则意识。

7、 语言提示是需要注意:①语气、语调要舒缓。如果语气、语调太强硬,无形中

就给孩子制造了压力。

②语言要简洁。太长的句子孩子可能听不懂。

③ 不说多余的话。当老师拿玩具汽车问小朋友:“玩具汽车,谁要呀?”家长只提示“我要”就可以。不要说“说,我要”。

8、 孩子在上课时,为了寻求安全感,会不是的回头看家长。这时候,家长不用不 理会,就当没看见。

以上是家长在大课上应该之一的事项,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家长更好的辅助孩子,孩子能够更快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