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I小游戏实例:由雨人之乡欧阳老师提供
(一) 放学路上,从机构回家的路途步行约五分钟路程,从下楼梯开始,我就用夸张的语气开始大叫“我们冲啊!”然后用很快的速度跑下楼,到最后两个阶梯时双脚并拢跳下去,小然这时候常常会兴奋的跟上来,并和我一起大叫,这个过程出现了兴奋的凝视,眼神对视,但他常常不能跟随妈妈在正确的位置跳下,(因为每天跳的位置可能都会有变化),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会回到楼梯上重跑一次,直到他会主动跟上并在正确的位置跳下。
在路上:
1)突然启动快速向前跑,小然常常会很快跟上来,当他冲到前面去的时候我却会突然停下,几次以后,小然非常注意妈妈的动向,我停下来时,小然会兴奋地看着妈妈,我做出要跑的动作,他紧张地拉住妈妈的衣角,“犯规了!你”和他保持约半米的距离,特别是当他走神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再次突然跑远…
2)变化:慢速走,边走边数数,常常用在小然极度兴奋往前冲时,忘记了参照妈妈的表情和动作,这时候却突然慢下来,用很慢的速度跨步走;在中间加入动作,举手跑、背手跑、青蛙跳、伴随兴奋的表情声音。
就是做这些乱其八糟的游戏,五分钟的路程常常走出15-20分钟来…
有一天出门去散步时,小然开心地走到前面去了,到了路口,我和小然爸爸却转弯走向了路的另一边,而没有象平时那样喊他过来,只管自已走了,差不多走了10来米,小然才发现爸爸妈妈已经不见了,他迅速回头跟了上来,并且着急地抬头看了看爸爸。
(二) 描述性语言
在接受RDI以前,我常常在生活中发指令问小然:“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现在必须要改变了,做得还很欠缺很欠缺,却已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在超市里看见卖米的,我夸张地大叫:“哇!好多米啊!这米真白啊!我喜欢这种的,我要买这种的”同时观察小然的反应,小然这时候往往开心地看着白米,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在路边,他开心地看着我说:“哇!好绿的叶子啊!这么多绿的叶子!”
(三) 突然袭击和欺骗
当小然正在吃苹果时,爸爸悄悄接近他,当他不注意时,突然抢去他手中的苹果,咬去一大口!常常是防不胜防,小然急死了,另一方面又觉得刺激,结果是边着急边笑。没过几次,小然的警惕性高了,接近他很难了,狡猾的爸爸竟然对小然说:“小然,到爸爸这儿来,让爸爸看看你的头发!”小然高高兴兴地去了,结果可想而知,又被咬了一大口苹果!,不到一分钟,爸爸又叫:“小然,你来啊,看看爸爸这儿有什么?”眼睛却盯着小然手上的苹果,小然又上当了!….到了第N次的时候,小然不放心地看了看手中的苹果,又看了看爸爸,犹豫了,最后,听话的小然把苹果放在了离爸爸很远的桌上,走到了爸爸旁边!哈,终于明白爸爸的阴险用意了!
(四)有一次姑婆出门没打伞,我说“哎哟,下雨了,等下姑婆淋成落汤鸡了。”一会儿姑婆回来后他说对姑婆说“姑婆婆淋成煲汤鸡了。”大概经常听我们说煲鸡汤,还没弄明白什么意思吧。后来再次下雨时他用到这个词还是说煲汤鸡。
那天他洗完澡出来,我借机向他解释,头上身上全都是水,被淋成这样,就叫“淋成落汤鸡了!”
他还是一脸鬼笑看着我说“我淋成煲汤鸡了!”,然后哈哈一笑,又说“我淋成高汤鸡了!”(还用手比着高高的样子)。我一边笑一边说“怎么又成了高汤鸡了?”,他又笑笑地把手比到脚下低低的地方“我淋成矮汤鸡了!”,
我只好跟他玩上了“那我淋成长烫鸡了!”(我两手伸开比出很长很长)
他对“那我淋成了短汤鸡了!”(两手合拢隔一点点)
我说“那我淋成大汤鸡了!”,他对“那我淋成了小汤鸡了!”
我说“那我淋成了方汤鸡了!”他对“那我淋成了圆汤鸡了!”马上又补了一句“那我淋成了三角汤鸡了!”
我说“那我淋成了冰箱汤鸡了!”他对“那我淋成微波炉汤鸡了!”
我说“那我淋成了枕头汤鸡了!”他对“那我淋成了床汤鸡了!”
持续了十几个回合,“那我淋成了苹果汤鸡了!”,“那我淋成了全部汤鸡了!”
整个过程,我们都在停顿,对视,笑笑地,双手配合语言在比划,还高兴地跳。最后大笑。
两个小活动
1、帆帆要吃葡萄,放一颗在小盒子内,让他躲到门外,我把小盒子藏在懒人沙发下,他进来后只能从我的脸上找到答案,错了就没得吃,要重来。
2、帆帆站在台阶上,下面放了一排四个懒人沙发,我用表情示意他跳到哪个“石头”上,不能掉进河里,如此反复。几次后,他故意跳错,专门不跳我指示的“石头”,狡滑地笑,我去他身边做些胡闹搞笑的动作,玩得很开心。
3、懒人沙发有不同的图案,苹果,字母,桔子,树叶。他听完我的口令后依次坐一下。“苹果,桔子,字母”,“桔子,字母,苹果,树叶”。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判断力。
4帮忙家务 :
1). 洗衣服: 带孩子洗衣服, 把洗衣桶放在大人旁边, 孩子站在洗衣机前面, 如果孩子不够高的话, 就让他踩在凳子上. 大人把脏衣服一件一件(或一小堆一小堆)拿给小孩, 小孩再把衣服丢进洗衣机. 大人一边递衣服, 嘴巴一边说, ‘洗衣机, 洗衣机, 洗衣服’ 这样重复好几次, 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的频率, 然后突然在某一次把正要把衣服拿给小孩的时候, 抓住衣服不放手(或是把衣服拿很高), 有的孩子在这时候会用力拉衣服, 这时候你就可以把衣服给他, 让他把衣服放进去. 如果你的孩子抬起头来看着你, 你就要给他一个很大的微笑, 再把衣服给他, 当孩子抬起头来看着你的次数愈来越多时, 这时候表示, 你已经可以加入一些第一阶段的活动了.
2). 擦桌子: 拿一条大的抹布, 可以让大人和孩子一起把手放在上面, 刚开始可以抓着孩子的手, 轻轻的擦桌子, 一边擦一边说’擦桌子, 擦桌子, 停下来’ 擦两下就停下来, 再擦两下再停下来, 这样重复好几次, 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擦桌子的频率, 然后突然在某一次”停”的时候, 完全停下来不动, 不再继续擦, 让孩子在修补刚刚终止的动作, 所以大人再继续帮他擦. 熟悉了了以后, 不要抓着他的手, 让他把手放在抹布的另一边, 两个人一起做.
3.) 打蛋: 把蛋打在容器中, 握着孩子的手拿筷子或打蛋器打蛋. 一边搅拌一边说’打蛋, 打蛋, 停’ 打两下就停下来, 再打两下再停下来, 这样重复好几次, 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打蛋的频率, 然后突然在某一次”停”的时候, 完全停下来不动, 不再继续搅拌, 让孩子在修补刚刚终止的动作.
5放气球: 把气球吹满气以后, 在小朋友面前说’1, 2, 3, 放’, 如果小朋友喜欢的话, 放了几次, 他捡气球回来给大人时, 做一些吸引他注意的声音, 确定他有眼神接触, 才开始吹气球, 吹到一半, 吸一口气, 可是不吹出去, 等小朋友也学你吸一口气, 吹吹吹时, 在继续接下去吹. (或者是有眼神接触也可以, 看哪一个小朋友比较容易做到, 就选那一个做)
6.擦玻璃: 材料: 报纸或抹布两份, 清洁剂(喷玻璃用)两份. 在公寓得落地窗, 小朋友和大人一个人站在室内, 一个人站在室外. 一个人拿着一个抹布和一瓶喷玻璃清洁剂(如果怕危险, 里面可以装水让小朋友喷), 小朋友要能一上一下, 或是一左一又跟着大人擦玻璃, 大人擦到哪里, 小朋友要跟着擦到那里, 大人喷玻璃, 小朋友也要跟着喷. 透过玻璃, 眼神的接触, 分享情绪, 在擦玻璃时都可以加进去. 如果小朋友只想透过玻璃跟你击掌, 亲一下, 或是做鬼脸, 那也非常好. 如果他还没有办法跟着大人隔着玻璃做, 最开始就让他跟在大人旁边乱抹乱擦就可以了, 那也是很好玩的.
7有时候我们急着要教孩子一些技巧而忘记了我们本来的目的, 那就是让孩子享受到互动的乐趣. 活动的程序是否正确并不重要. 例如有一次, 我们在做”我的想法是……”的活动. 我和小孩一起画一张图, 是一个人. 大人先说’我的想法是…脸’, 然后再纸上画一个大脸. 大人把蜡笔递给小孩, 小孩接着说’我的主意是…眼睛’, 然后小朋友会自己画一个眼睛, 画完以后会把蜡笔递给大人, 大人接着说’我的想法是…耳朵’, 然后再纸上画一个耳朵. 大人再把蜡笔递给小孩, 如此这般, 完成一张图画. 我活动的时候, 孩子常常漏说”我的想法是……”, 我要记得提醒他说”我的想法是……”, 而且, 当小朋友画完一个部位时, 没有把蜡笔交出来 还想在自己一直画下去, 我常常提醒他, 换妈妈画了. 我自己觉得这个活动孩子并没有参与得很好. 可是顾问一看到录像带, 就一直很高兴的说, ‘太好了, 太好了, 你看小朋友一直有很好的眼神接触, 而且他非常注意大人在画什么, 互动实在是太好了’. 这时候, 我才知道, 我自己太专注于要孩子照着游戏规则玩, 而忽略了他的眼神接触和互动的乐趣. 所以, 如果有可能的话, 家长把活动录像起来, 再看一次, 感觉会很不一样.
8一个有意思的玩具, 一个马铃薯形状的头, 上面有一些洞洞, 可以插入眼睛, 鼻子, 等五官. 大人坐在旁边, 刚开始时, 大人手里拿着马铃薯头, 小朋友前面有一堆五官, 要小朋友看着大人的脸部表情, 决定哪一个五官是大人希望小朋友放在头上的, 大人不说话, 可以点头或摇头表示是或不是, 可以用微笑或哭脸表示, 也可以挤眉弄眼的来表示. 如果小朋友不看你就自行决定五官要插进去, 你可以把马铃薯的头抽走, 有可以大声咳嗽或抽气提醒他注意, 如果你抽走马铃薯头, 小孩很疑惑不知道怎么做下一步, 你可以口头提示他试一试拿另一个, 所有的五官都是大人决定要拿哪一个. 如果这一个步骤做得很好, 多玩几次以后, 下一步就要连放五官的位置都是要参照大人的表情决定. 所以到后来, 小朋友需要拿起一个五官---参照大人的脸部表情---试着不同洞的位置, 一边试, 一边参照大人的表情, 不对要一个洞换一个洞, 继续看大人的脸---再拿起一个五官---参照大人的脸部表情---试着不同洞的位置, 一边试, 一边参照大人的表情, 不对要一个洞换一个洞, 继续看大人的脸---一直到所有的洞都插好了----看看成品, 用力的大笑或嘲笑他的眼睛长在脚上, 嘴巴长在头上, 手长在鼻子上等等. 活动中, 一个小朋友要看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有可能完成. 哈哈, 他多看你一眼, 你就多赚到一次.
游戏
道具:扑克牌一副
游戏规则:一人随机发牌,2-4人参与竞赛。发牌者用眼睛看竞赛者的示意,如点头则发一张牌,摇头就不发牌;然后轮到下一个竞赛者。发完一圈后再重复刚才的程序,直到所有人都不再要牌(最多可发五张牌)为止。竞赛者公布自己每张牌相加后的点数,十点半为最大,超过十点半则爆炸,点数变成零。点数大的为胜利者,五张牌都拿满了而点数仍没有超过十点半的称为“五小”,也是胜利者。
游戏说明:A的点数为1,其余花牌均为半点。
游戏目的:
1、社会参照:关注发牌者和其他参与者
2、认知:10以内的加法
3、确认能力:判断是否爆炸,判断失败者和胜利者
4、共同注意力:强烈的参与动机带来高度的关注
5、情绪分享:分享胜利或失败的感觉
6、变通能力(弹性思维能力):将所有的花牌转化为半点
7、心智训练:预测是否会爆炸,并作出正确的选择(是否要牌)
卡片游戏之1——拍螃蟹:
这个游戏的创意源于电玩游戏。游戏双方拥有相同数量和图案的卡片,拍打方把卡片图案向上整齐的排列在桌子上后,根据对方出示的卡片,迅速用手拍打与之图案相同的卡片。
游戏变化:
1)猜图案:按部就班地玩几次后,家长突然将出示地卡片背对孩子,要孩子根据自己的判断来猜是哪一张卡片。如果猜错了就摇头,孩子继续猜,直到猜对,家长点头。
2)看表情:根据孩子对家长表情的关注程度,逐渐在摇头前加入失望或沮丧的表情,然后摇头;在点头之前加入高兴的表情,然后再点头。
3)停顿和延迟:在孩子关注家长出示卡片或孩子拍打后参照家长的表情时,加入停顿或延迟,尽量延长孩子注视的时间。
4)角色互换:由孩子出示卡片,家长猜和拍打,孩子判断并通过表情和动作告诉家长。
卡片游戏之2——翻翻乐:
选取成对的片8-10组,图案面朝下放在桌子上。孩子和家长轮流翻卡片,一次可以任意翻两张。如果翻开的两张卡片图案相同,则赢得卡片,并可以继续翻,直到翻开得两张卡片图案不一样,则轮到对方翻。赢得卡片最多的为胜者。
游戏变化:
1) 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玩:开始时家长故意问一句谁先玩呀,孩子往往希望自己先玩。家长也装做想先玩。同时作出姿势要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石头剪刀布的过程也要设置很多的停顿或假动作,迫使孩子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参照家长的一举一动。
2) 孩子的兴致正高的时候,故意半天不动,等待孩子的眼神接触。
卡片游戏之3——拖板车:
我们小时候用扑克牌常玩的游戏,现在改用卡片来玩。游戏双方各拿一半卡片,双方轮流发牌,排成一列。发卡片的一方如果看到前面有相同的图案,就赢得了这两张图片和这两张之间的所有图片。最后卡片发完的乙方为失败者。
游戏过程:
1) 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发卡片
2) 轮到家长发卡片时停顿或延迟,只要孩子一抬头看家长,家长就立刻动作
3) 分享兴奋时刻:玩得比较熟练之后,A、孩子赢得卡片时:如果孩子只顾高兴的收卡片,家长可以按着孩子的手,直到孩子抬头看见家长兴奋的表情,就马上松开。同时兴奋的大叫:哇,你好厉害呀;B、家长赢得卡片时:停顿,等孩子的反应,只要孩子一看家长,马上兴奋的大叫:;哇,我好高兴啊。
[说明]:以上游戏都要求有两套图案相同的卡片。
卡片游戏的变化(补充):
1、拍螃蟹中的认知训练:
逐渐增多卡片的数量,孩子几次拍打扔不正确时,加入提示,缩小猜的范围。
开始可使用简短的语言提示,如提示分类“属于蔬菜”“属于动物”;提示特点“红红的”,“长长的”;描述性提示:“长着一对翅膀,会飞的”等等。
然后把语言提示过渡为动作提示,用动作比划可以吃的,圆的,会飞的等等
2、活动中断时的调协、修补:
确认孩子对某个游戏动机很强,在游戏高潮时突然中断、开开小差(比如扭头看电视,拿本书来看等),孩子一定会有使游戏持续下去的强烈愿望。刚开始可以在他提出继续的要求后就马上予以满足。等孩子的能力逐渐提高后,要注意缓慢的增加难度,不要轻易就回应他。到最后要让孩子再三请求才同意,还要装作很勉强的样子。
例:玩拖板车时,小小马上就要赢了。该我出卡片时我扭过头去看电视。
小小:妈妈,快玩拖板车!
我装没听见。
小小提高声音:妈妈,快玩拖板车!!
我转过头:我不想玩拖板车了,我想看电视。
然后又去看电视。
小小急了,动手把我的头扳过来:妈妈不看电视,要玩拖板车!
我:我不喜欢玩拖板车。
小小:我喜欢玩拖板车!
我:我喜欢看电视。
小小:我不喜欢看电视。我要玩拖板车!
我:电视好好看呀,拖板车不好玩。
小小:电视不好看,拖板车好玩!
我:好好好,那就玩拖板车吧。
玻璃弹珠游戏
道具:一块平板(尺寸最好不小于300mm*500mm),两个塑料盒子,不同颜色的玻璃弹珠若干。
玩法:将平板的一段稍微垫高2-3cm作为滑道,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人先出示弹珠的颜色,并准备用盒子接弹珠;一人在滑道顶端滚弹珠,弹珠的颜色必须和出示的颜色一样。滚弹珠时故意不停地变换放的位置,让对方适时调整盒子的位置以接住弹珠。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社会参照、动作调控和情绪分享能力,
游戏变化:
1、熟悉游戏规则后,加入“猜颜色”的环节,同时训练点头、摇头的动作技能:
接的一方先挑弹珠一个握在手心,让对方猜是什么颜色,并通过点头摇头来确认对方的判断是否正确。对方则据此更换弹珠直到猜对后,才将玻璃弹珠滚下,另一方用盒子接住。
2、加入表情的学习和模仿:
用表情来代替点头和摇头的动作
游戏说明:
1、刚开始时游戏规则一定要简单,等孩子熟悉玩法之后再慢慢加入新的变化。
2、务必要加入情绪分享的行为,如接住弹珠后双方击掌庆贺,或摆个pose大叫一声“耶!”
3、切记停顿、延迟、不可预期性以及气氛的营造是所有RDI活动中,对训练最为有效的手段。
小丑天平:
这是一套木质玩具,由一个支座、一个平衡架和红黄蓝绿四个小丑组成。每个小丑是由大中小三个圆珠和一个带着尖尖帽子的小人头组成。小小对这套玩具爱不释手,玩游戏的动机很强烈。
游戏规则: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一个人用表情或动作指挥,另一个人参照对方的表情和意图,分别把小丑的各个组件组装起来。
游戏目的:在游戏中对同伴的动作和表情进行参照,理解同伴的意图,模仿情绪表达,获得游戏的乐趣并与他人分享。
注意事项:本游戏不必过分注意组合规律的正确与否,只要能从中获得乐趣,任何组合都可以被允许,不应偏离原来的宗旨去纠正游戏的玩法。
游戏说明:
1、 在解决谁先玩(组装)的问题时抓住契机,加入其它的训练项目:如石头剪刀布、踩脚、抢凳子等
2、 家长应对整个游戏的节奏和思路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1) 节奏不宜太快,尽量加入停顿和延迟,增加孩子眼神交流的机会。
2) 游戏的思路不应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家长应想办法让孩子适应别人的组合规律,而不是固执刻板的遵循自己的组合规律。
3、 制造兴奋点:家长故意装得很笨,把组件放错或把组件放在出乎意料的地方,停顿,观察孩子的反应,然后同时开心大笑,分享兴奋愉悦的情绪。
跳水游戏
5-6岁的男孩子都喜欢爬高上低,喜欢蹦蹦跳跳,跳水游戏也由此应运而生。
道具:用数个懒骨头椅堆成跳台(也可以用几床棉被代替),根据高低命名为1号和2号跳台。一个懒骨头放在跳台下方当水池、另准备几个抱枕或坐垫备用。
游戏规则:一人当教练,一人当跳水运动员。跳水运动员通过手势告诉教练自己要上几号跳台,征得同意后爬上相应的跳台,根据教练的指令跳到“水池”里。
游戏目的:参照、确认能力、大运动、肢体语言能力、互动的维持和修复技能
游戏变化:1、玩得比较熟练后,教练故意把“水池”移到旁边或较远的地方,让孩子通过手势向教练要求移动懒骨头。
2、在孩子求助时要装作很笨,错拿抱枕或坐垫当水池,或故意将懒骨头向反方向移动,或虽然按照孩子指挥的方向,但出乎意料将水池移动很远,让孩子通过点头摇头并结合手势来进行指挥。
3、如果孩子对“跳水”的兴致很高,教练需要故意在孩子要求上跳台之前开小差,打个瞌睡什么的,让孩子学习维持和修复互动的技巧。
打鼓游戏
道具:直径20cm左右的儿童玩具小鼓两套。
游戏说明:如孩子的打鼓的技巧或动作协调能力不足,先降低游戏的难度,将打鼓转变成拍手。从三人游戏开始,先让孩子通过观察了解游戏内容,理解游戏规则。
游戏方法:父母两人相对而坐,一人打鼓,一人根据鼓声的声音大小、节奏快慢和打击次数,通过拍手进行模仿。孩子则坐在旁边充当裁判的角色,眼神会不停地在父母之间快速转移,以判断模仿者是否正确。
游戏目的:参照、确认、眼神快速转移、注意力、动作调控
游戏变化:
1、角色转换:等孩子熟悉游戏规则并表现出一定的参与兴趣时,交换角色,由孩子来进行拍手模仿,转变成二人游戏。
2、次数的变化:刚开始的活动要简单,只涉及击打次数的变化。可先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比如按1、2、3、4、5的顺序或5、4、3、2、1的顺序有节奏的进行,然后再打破规律随意变化击打次数,增加击打次数。
3、加入声音大小的变化:由对比强烈的变化逐渐到微弱变化,由单一的大声或小声(如大大大,小小小,大大大大大大等)逐渐到大小声音混合进行(如大大大小,大小大小大,小小小小大等)。
4、加入节奏快慢的变化:变化的技巧同上。
5、复杂变化:将声音大小和节奏快慢的变化糅合到一起。
6、动作调控:游戏熟练后将拍手模仿改变为打鼓模仿,训练动作的调控能力。除了上述次数、节奏和声音的变化外,还可以增加单双手分别击打、双手同时击打、单双手交错击打,击打鼓的正面、侧面或边沿等变化。灵活多变的手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模仿兴趣。
7、同步练习:孩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后,可以将模仿打鼓的动作变化为同步训练。这需要孩子有更高的配合协调能力和动作调控技能,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随时保持高度警觉状态。
8、其它变化:将用鼓棰打鼓改为用手拍鼓
包饺子,包肠粉
拿一张空调被,放床上,对折,飞飞躺在里面,我跟飞飞爸一人一头,把被子提起来荡,荡的时候三个人一起数数,数到“十”的时候就把飞飞跟被子一起摔到床上。
数的过程,我跟他爸爸故意把音调由低变到高,把气氛搞得特别紧张、刺激,飞飞玩得很兴奋。摔到床上之后,我们还假装“啊呜”吃“饺子”。
玩过2~3次之后,我跟他爸爸停下来歇口气,可飞飞不干,主动请求、安排再玩,并变换方式,首先是要我跟他爸爸换位置,再之后,小家伙提议“妈妈躺上去,轮到你啦。”,我当然乐意地听从他的安排,呵呵,丑也就丑一回了,毕竟是丑在外,乐在内呀!
结果可以想见,小家伙肯定拉不动妈妈呀,拖拉了一下之后,一看拖不动,飞飞也假装吃“饺子”,对着我的手臂,“啊呜”一口,还真是惟妙惟肖!
接下来,我跟飞飞提议“是不是该轮到爸爸啦?”飞飞马上拒绝:“爸爸太重啦,我拉不动。”看来还学精了!
比赛跳远:
场地是一块由多块正方形pvc字母拼成的垫子,以“一、二、三、跳!”为口令,先是我喊他跳,再是他喊我跳,小家伙能跳4格,看我这当妈的,也不过如此,筋骨太硬,平时太缺乏运动了,惭愧!娘儿俩玩得不亦乐乎,紧张、刺激。
指令改为手势、表情,而非语言,如根据我伸出手指的个数,确定跳几个格子,以及根据我的表情,点头了才往前跳。
玩了几轮后,我特意改变了玩法,改由对方发指令,指定跳到某一个字母,跳不到的就输。跳到之后,对方还接着发下一个指令,这样连续跳2~3个的指令。小家伙挺精的,我给他的指令也都就着他的能力,一般是相邻的字母或隔一行的字母,而他一来就给我发了一个指令“妈妈,跳到P”——好家伙,5格远!我只好乖乖认输。
开店、购物:
场地就在我们的床上,利用我的化妆品(他很爱玩可我不怎么同意他玩的东西,很多玻璃的呀),家庭药物等瓶瓶罐罐。
游戏玩了2轮,开始是我扮售货员,飞飞扮顾客,后面一轮则反过来,爸爸在旁边看,提示飞飞。
我先拿起东西一个个对飞飞介绍,这是果汁、那是矿泉水、这个是薯片、那个是酸奶……
妈妈:“你好,小朋友,请问你要买什么?”
飞飞:“我要酸奶”(挑了就想走)
爸爸:“飞飞,你还没给钱,先问阿姨多少钱?”(急忙提醒)
飞飞:“妈妈,——”
爸爸:“是阿姨,现在妈妈假装是商店里卖东西的阿姨,你要叫她阿姨”(赶紧再提醒)
飞飞:“阿姨,这个多少钱?”(很不自然,并且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边问边拿)
妈妈:“2块钱。你要先买单才可以拿走的,小朋友。”(想把东西拿回)
飞飞才不给我呢——一只手拿着酸奶,同时伸出另一只手递到我手里:“嗯,钱在这里。”(其实,他手里是空的,什么也没有)
妈妈:“小朋友,再见!欢迎下次光临。”(笑着跟他挥挥手)
飞飞:“拜拜!”(没怎么看我,只顾着看他手里的“酸奶”)
接着,爸爸又提醒他再来买别的东西,就这样,东西一样样的全买完了。
妈妈:“哦,东西都卖完喽,我要关门喽,回家睡觉去喽。”(说完,做了关门的动作,然后躺下)
接着,轮到飞飞开商店,我来当顾客,这时我们加了几样东西,飞飞介绍这些“商品”的时候,想了想,加了“牛肉”“牛奶”,小家伙,想象力还挺丰富的!我跟他爸在旁看了,乐得不敢吱声。
然后,依我跟他玩的程序,把东西一一卖完,最后也学我“关门噜,睡觉噜”,真是可爱极了!
这是飞飞第一次玩这类游戏,以前一直都是很抗拒的,表妹想跟他玩类似游戏,他总说:“那是假的”,丝毫没有兴趣,而今晚,自始至终,他就没有说过“假的”这个字。
那一刹那,我心中产生了幻觉:“如果飞飞是正常儿童,可能大概也差不多如此吧?”
扮蜗牛、扮贝壳:
也是在床上玩。飞飞自己提出要求的,开始说是要搭房屋,跟他爸两个人合作,飞飞指挥,指定用两个长枕头,顶成一个三角形(屋顶),飞飞躺在里面。
我又特意给加了些变化:
妈妈:“咦,飞飞象只蜗牛喔,屋顶就象蜗牛的壳呀。”
“蜗牛往前爬了”
“蜗牛脑袋缩进去了”
“蜗牛尾巴露出来了”
摸他的脑袋,问“这是谁的脑袋呀?”
飞飞:“蜗牛的”(看来还真能进入角色了)
妈妈:“咦,两个枕头好像贝壳噢,飞飞是贝壳肉,两片贝壳打开——合上,打开——合上”
“呼——海水冲着贝壳,一张——一开”
飞飞:“贝壳要睡觉了,天黑了。”
妈妈:“太阳公公下山喽,天黑喽,贝壳睡觉喽。”(赶紧应景)
飞飞:“太阳出来了,贝壳起床了。”
……
顶头:
父子俩象两头牛一样跪在地板上、头对着头顶。初初开始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是定了输赢的,演变到现在,重点已经不在于输赢的结果,而是一起玩的乐趣。而且父子两一起想着延伸了多个瞎掰的即兴游戏,“顶后背”、“顶PP”、“顶眼睛”、“顶眉毛”等等。这个游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迎合了RDI的多个功能要点。
昨晚,我们还就这个游戏延伸发明了一个“顶球”的游戏,但是不再静止,而是要两个人合作顶着球走到一个目的地,训练了共同调控的能力。
现在,“包饺子”的游戏也被飞飞延伸成“包鸡蛋”的游戏,飞飞把自己想象成小鸡,从被子里钻出来,就是小鸡出生了,然后就要去找鸡妈妈了。
摆造型
某天晚上,我参照《瑜伽入门指南》,学着摆造型,飞飞一看,大有兴趣,跟着我做,还自己挑书上的某个动作,要我跟他一起做,两个人玩的不亦乐乎。飞飞的模仿能力还真是不错,对动作的理解——如头、身体、腰、腿该往哪个方向、什么角度等很到位,只是筋骨柔韧度还有欠缺,做起来也就没那么到位。飞爸爸则忙不迭的拿来相机,抓拍这些瞬间,说是要做成“事件记忆”片段,培养飞飞的事件记忆、编码、解码能力。
偷袭鬼“爸爸”
饭盛好之后,我帮他夹一些他喜欢吃的菜,商量好让他自己吃完。开始飞飞可能会吃上一口,然后就开始“跑题”——玩玩具或者跑开,这时,爸爸就会开始偷袭,我在旁边提示:“哦,××(排骨、鸡肉)飞到爸爸嘴里了!”飞飞马上回来阻止,但是很快又跑了。
开始阶段,爸爸的偷袭动作会比较缓慢,我也会给予语言暗示,后来随着他警觉的提高,我们慢慢减少语言提示,偷袭动作也逐渐加快。
吃香蕉
昨晚吃过晚饭,让飞飞吃香蕉,家里只剩两个芭蕉,我们问飞飞怎么分,飞飞:“一个给妈妈,一个我自己。”可是他自己掰不开,只好找爸爸帮忙,一人一个——两边拉开,爸爸拿着手里的香蕉,得意的对着飞飞使眼色:“这个是我的了?”只见飞飞看看手里的香蕉,再看看爸爸的,一个箭步冲过去,夺过爸爸手里的香蕉,飞快地跑到妈妈这边,递给妈妈,一脸得意。这小子!还是妈妈最亲呀!
可是,香蕉到手后,飞飞一转身就把香蕉放到单车篮里,没有马上吃,我马上惊讶的说:“啊~你不吃啊,那要不还是给爸爸吧?”飞飞狡辩:“我等一会再吃。”
芭蕉有点大,到后来,飞飞吃不完,结果这小家伙就把吃剩一半的、带有口水的香蕉拿到爸爸跟前:“爸爸,给你!”,塞到爸爸嘴里。
1、“我的话很重要”——说话语速从容、用词简化,不重复说、不跑到他跟前“过度代偿”让他取得参照,只要飞飞不看,不参照我们的面部表情,就不回应。这个活动到现在一直都在坚持,与其说是活动,不如说是一个习惯。飞飞现在参照能力非常好,确实已经养成了习惯。
2、“我失去声音了”——飞飞爸利用帮飞飞洗澡的时间,周围没有干扰,尝试做这个活动,这个活动过后,飞飞的“抬头率”高了。这个活动现在也偶尔在做,现在更多的是用于“变化”;
3、“突如其来的声音、意料之外的举动“——我理解的就是要大人自己变得生动,说话语调多变、适当加上一些惊叹词、语气词(疑问的、肯定的),然后适当加上一些意外的举动,以吸引、维持他的注意力。飞飞现在的语言,很多这类语气词,用的很恰当,语气也很像我,真是潜移默化了。
4、“颂唱“——用自己瞎编的曲调把对话内容唱歌的方式“唱”出来,飞飞觉得很好玩,自己也模仿。这个活动一段时间做的比较多,现在则很少做了。其实这个调子非常的简单,来来去去就那么一个调,但是很容易就吸引了飞飞的注意力。
5、“出乎意料的称号“——我们的活动变化成“你的鼻子象××”,飞飞爸跟他做得最多,抱着飞飞坐在懒骨头椅上,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胡说一气,然后发出惊讶的感叹“啊~~(第二声)”,然后再大笑,分享这种兴奋,笑做一团。这个游戏延续了比较长的时间,因为飞飞很喜欢。期间,飞飞爸还做了故意改了规则,变成接龙,或者改变比喻物等。
6、双教练法——这个活动就是我们两都参与,比如“包饺子”游戏,我们数数的时候,轮着数,故意停顿等,制造时机让飞飞参照两个人。不过这个活动现在很久没做了。
有一次,我们两玩得很开心,笑嘻嘻的,突然我故意拉下脸,并闭上眼睛(期间偷偷打开一条缝来看他),飞飞看着我的脸色变了,不知所措,盯着我,小心问:“妈妈,你怎么了?”我转回笑脸:“妈妈故意假装生气,跟你玩的。”,飞飞一看我笑,他也笑了。
挤牙膏/倒水
有几次早上飞飞抢着帮我挤牙膏,我便抓住这个机会,我拿着牙刷,让他挤给我弄,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需要“协调”的“共同活动”,当然我还故意不很配合,如把牙刷那远一点,如此创造更多需要协调的机会,然后还让飞飞帮我倒水给我漱口,不止是倒水,还喂到我口中
倒龟粮
飞飞养了两只乌龟,龟粮用一个安利瓶子装着,飞飞抢着喂乌龟,我让他把手伸出来我倒在他手里,我拿着瓶子把龟粮抖出来,你可以想象那一颤一颤地过程,要能顺利接住我抖出来的龟粮,自然是需要持续的参照和配合,飞飞很好地做到了,一只手不好接还懂得两只手一起来,其实这就是协调能力
扫地
扫地其实不是我实际做过的活动,但是可以想象也可以用于训练协调能力,例如让飞飞拿垃圾铲、我拿扫把,两人配合着把垃圾扫起来
修补关系
有一次,飞飞在穿鞋子的时候,随手拿起一只拖鞋丢过来,恰好砸中我的脚趾头,我当即缩脚“哎唷”叫了起来,当即拉下脸,一边“唏嘘”,一边盯着他看,飞飞爸在旁边一边看他,一边慢慢说:“你看,乱丢东西!砸到妈妈脚啦,妈妈的脚趾好疼,你看怎么办?” 飞飞愣在那里,一边看我,一边看飞飞爸,观察了一分钟左右:“我去拿保心安油给你搽噢。”然后咚咚跑到房间,拿出保心安油,拧开盖子,把瓶子倒过来,弄了一些在小手指上,蹲下来帮我搽在了趾头上,看他那股认真劲,呵呵,真是甜蜜呀,飞飞爸连说“这一砸,值!”
飞飞后来有一句话很生动——“我刚才不是故意的!”,说得那么真挚,已经很少那种工具性的感觉了。
正常孩子情绪智力发展
1、三岁到四岁
* 愿意与人合作
* 建立有秩序能预料的世界观
* 乐意及自豪地遵守规则
* 爱讨人喜欢
* 对不符常规感到十分不安
* 爱独立及追寻自豪感
* 在须要等待或难以完成事失去
* 易受到嫉妒的冲击控制
2、四岁到五岁
* 自我、爱试底线
* 抗拒建议、规则式的教导
* 喜爱骂人、自夸和吵嘴
* 敢与自我表达与人结交 (表现自信)
* 公正
* 以说谎来遮掩自己的行为
* 未能理解说谎是错的
* 爱吸引注意
3、五岁到六岁
* 懂得控制自已的行为
* 能与人分享
* 倾向循规蹈矩
* 爱取悦别人
* 懂得原谅别人
* 仍会偷拿东西和说谎
周六早上,飞飞醒来就拉我要去Walmart,“好吧!先刷牙、洗脸!”我们一起洗漱,飞飞所有事情都是自己完成的。弄牙膏时习惯性地说“我不要牙膏!”,我不作解释,只把牙膏往他面前一伸,“呃!”,定在那儿,飞飞会意,乖乖弄好,刷牙刷得蛮高兴的,时不时说着他的泡泡多我的泡泡少,我则变化着刷牙的姿势,让飞飞参看,飞飞也能学着弄,最后漱口时相互参照,一起默数者一二三,然后同时喷出,蛮好的。
先刷牙洗脸吃早餐;刷牙时又说不弄牙膏,这回我稍微变了一下花样,把牙膏伸到他面前就开始挤,然后假装紧张地喊“滴啦滴啦!”飞飞赶紧把牙刷凑上来一抹,接着刷牙,协调配合良好!稀饭全是自己用筷子吃的,不须催,很棒!
灯管买回来了,飞飞作为“助手”很愉快地和我一起完成了换灯管的工作——
首先我把灯罩一个个卸下来,飞飞在下面接着,一个个堆放在一边。然后我上灯管,飞飞抢着要装,我说太高了,你装不了,协商了一下后飞飞接受我先装,然后让他来拧紧的建议,我把他托起来,让他拧,他很认真地问我“拧哪边是紧啊?这边?”“不对不对,是那边!”“哦,这边啊?”“对!”,飞飞参照良好,拧的时候还很小心按小店老板的要求不去碰到灯管的部分。
餐厅的灯都装好了,我让飞飞去开开看,灯亮的一刻,我做了一个SpotLighting,“Oh!Yes!灯亮了!”现在想想这个SpotLight做得还不是很好,我应该和飞飞一起去按开关,而且按之前应该一起屏一屏气,营造紧张期待的气氛然后再按,这样会有更好的事件记忆效果;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不过我的spotLight还是有明显的效果,装完客厅的灯去开时,飞飞马上就学过去了,也来一个“Yes!灯亮了!”,父子俩会心而笑!
灯都装完了我让飞飞帮忙把灯罩一个个搬到阳台,让我洗一洗,飞飞很好地配合;最后要把灯罩装上去了,飞飞还是抢着要装,我跟他解释说太高了有点危险,飞飞也能接受,并甘愿在下面做助手,高兴地把灯罩一个一个地递给我。
这个换灯管的过程,飞飞表现得非常好!
是做作业的时候了,按照我的想法,现阶段是建立做作业的概念为主,和前几次一样,我声明我们现在一起写作业了,然后真的自顾自地整理自己的资料,飞飞开始没有写,我也没有去强求,而是采取“间接提示”的方法,继续“认真地”写我自己的“作业”,然后时不时说“啊,我又写完一行了,还差一点!”几个回合后,飞飞把自己的作业拿进来,说着“我要写作业啦!”,这天的作业有点复杂,还是稍微辅助了一下:
寒冷的冬天,小白兔出去找食物,找到了2个萝卜,吃了一个,想起了好朋友小猴子,于是将另一个送到了小猴家里,猴子不在家。猴子出去找食物回来后,看到了萝卜,吃完自己找的食物,然后把萝卜送去给小鹿,小鹿也不在家。小鹿回来后,又把萝卜送给了小熊。小熊回来后,又把萝卜送给了小兔,兔子睡醒之后,发现萝卜回来了。
这中间过程,我问飞飞,萝卜在哪里,××家里有没有萝卜,飞飞都能一一答对,思路跟得到时挺紧凑,但是当我话锋一转——
妈妈:猴子知不知道萝卜是谁送给他的?
飞飞:知道。
妈妈:那是谁送给他的?
飞飞:是兔子。
飞飞违约了
今晚,飞飞毁了跟爸爸的约定,但是两个人却上演了一段精彩的关系修补剧,飞飞的表现,让我好几次忍不住想笑出来,怒在脸上,乐在心里。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最近,飞飞狂热迷上《加菲猫》两部片子,爸爸想通过这个事情,一来培养他的自控能力,二来也是控制他看的次数。于是,每次看完后,都跟他约好下次看的时间。昨晚爸爸实践诺言看完后,两个人再次约好,周末再看。
但是,今晚我们到家时,在门口,听见屋里传来的声音,知道飞飞爽约了。我扬声喊飞飞,只见屋里急速走动的响声,伴随着飞飞紧张的声音:赶快把门堵上!我紧接着再喊,飞飞已经过来开门了——看来还是不敢造次。见了我们,飞飞有些不好意思,脸上有着明显的做贼心虚的表情,但是我们板起脸孔,没有象往常一样亲热、摸摸他的小脑袋,他那刚剪过的头此时比平时更可爱,但我们看也没看,飞爸先发话,哼一声:“你昨晚答应过我,星期天再看,现在没有做到,我很生气!”飞飞虽然自知理亏,但实在过于喜欢看了,一副蛮不在乎地样子:“看就看了咩?”爸爸宣布:我决定今晚再也不理你。飞飞明显能够感受到我们情绪的变化,但此时的心思还在片子上,很快跑回去继续欣赏他的“猫”剧-此时正是高潮,接近结尾,我看到奶奶还在喂饭,我说让他自己吃,飞飞马上乖乖端起碗,应着:我自己吃(这时候,小家伙心正虚,什么都好商量),只是眼睛并没有离开电视。
我跟飞飞爸闷着头吃饭,奶奶要招呼飞飞,飞爸示意他不要多说,此时,我们态度一致非常重要。
飞飞看完碟后,过来啦——飞飞一点、一点挪近爸爸,小眼睛观察着爸爸,再看看我,我们谁也不理他,见这情景,飞飞试图对我们实施“间接提示”,自言自语讪讪宣布着:“哈(四声),我看完啦。”“哈,我吃完饭啦!”,讲的都是一些希望人家表扬的话,语气明显底气不足,但是依旧没人答理他,飞飞自讨没趣,自己踱步走到房间,我忍不住偷笑。他再走出来时,手里拿着他的碟片袋。这是周末整理的,我把家里的碟片做了归类存放,飞飞参与了,我们一起把属于他的碟片都归到了一起,他记得很牢,宣布这是他的,并在袋子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美得很。只见飞飞拿着碟袋,歪着脑袋,来到飞爸跟前、用比平时得意逞强时虚得多多了的语气说:“哈,反正这是我的,又不是你的。”我们依然没人理他,飞飞没趣的走到茶几那里,小声宣布着:“我等下就要道歉了!”——依然没人答理他,飞飞收起刚吃完饭的空碗,拿到厨房洗菜盆里(表现真是乖于平时),重复宣布着希望我们表扬的事情,我们依然保持不做声,飞飞再次来到爸爸跟前,低声说着:“道歉”(不太懂说对不起),飞爸重申,飞飞毁约,答应过的事情没做到,因此很生气。飞飞转而凑到我跟前,想转向讨好我,我也宣布站在飞爸一边,飞飞看两边不讨好,百无聊赖的,在客厅跺来跺去,自言自语的安慰自己:“反正我等一下就差不多要睡觉了,反正我就没事了(想表达的其实可能是他已经看完了),我明天就不看了(开始自己表示退让了)。”看着他可怜的身影,我忍着不敢笑。我们继续板着脸没理他,凝造不满的气氛,期间飞爸更是示意我们不要多说,给时间让他独立思考。后来,我先吃完,去阳台收衣服,飞飞粘着我,我问他,等会要不要洗澡呀?飞飞点头,平常最爱跟飞爸一起打水仗的,这次一反往常,选了让我洗,不敢面对爸爸的压力呢。我低声问他,还爱不爱爸爸?飞飞轻轻摇头,说只爱我,过会又改口说还爱爸爸,我说,那你赶紧去跟爸爸道歉吧,飞飞果真跑到房间去了。来到房间,爸爸问飞飞,是否知道爸爸生气的原因,飞飞倒是老实作答:昨晚答应今晚不看碟,但是没有做到。爸爸继续问,那应该怎么办?飞飞答:应该先把作业做完。爸爸:还有呢?飞飞:自己吃饭,不要喂。爸爸继续问还有没有,飞飞答:没有了。故意答得模棱两可的,想绕过去,狡猾超乎我们的想象。爸爸表态,道歉没有用,说话不算数,下回再不相信他了。隔了几分钟,爸爸继续问他刚才的问题,飞飞开始答案也仍然不变,最后,才勉强的说出:不看碟。
最后,和解,达成新协议:碟片由爸爸保管,如果想看,时间由爸爸安排,飞飞认真的点着头。达成协议之后,我们一致把刚才紧张的气氛缓和过来,又开开心心地继续如常进行各项活动。
玩纸牌
巫婆牌的玩法:一副纸牌,拿掉一张王,留一张王,这张王就是巫婆,四个人分牌,每个人先把成对的牌拿掉,剩下的单牌和王,就按“下家抽上家”的玩法抽,抽到可以对的就继续抽,直到抽到不能对或把上家的牌抽完为止,就让下家抽牌。牌出完的就算胜利,而最后巫婆牌在谁手上,那个人就是“巫婆”。大家都“惧怕”当巫婆。
飞飞又跟表哥表姐打巫婆牌,我在一边充当飞飞的助手,同时顺带观察他们几个,孩子玩的过程,中间那些自然的互动,是我们大人跟孩子相处时,怎样都无法达到的。
下面是我的几个发现,包括一些有意思的片段:
1、飞飞开始学会了洗牌,搓牌,发牌,虽然动作仍很笨拙,但也是进步,锻炼了精细,看来这是一项不错的活动,
2、飞飞总是习惯性抽第一张牌,被表姐发现规律,中了招,抽中了巫婆牌,妈妈在一边看了着急,赶紧教导,飞飞终于改变惯性做法,学会了抽其它的牌,有进步;
3、表哥问:“飞飞,你有没有巫婆牌?”,飞飞每次都如实作答,被表哥表姐发现飞飞的诚实,当飞飞握有巫婆牌时,表哥在抽牌时就问:“这一张是不是巫婆牌?”,飞飞依然如实作答,看得妈妈好紧张,问:“飞飞,你想不想做巫婆?”飞飞答:“不想”。但是,他是不懂得要欺骗表哥的,这个学问太深啦,距离还非常遥远。当巫婆牌在表哥手上,轮到飞飞抽牌时,飞飞倒也还会小声神秘的问表哥:“哎呀~我好怕呀!哪一张是巫婆牌?/这个是不是?”表哥答:“不告诉你。”(后来还骗飞飞),飞飞相信表哥的话,上了当,但还没能明白过来,结果作了巫婆,大家都好兴奋,他也没回过神,跟着大伙一起兴奋着。后来我跟爸爸说起,爸爸说不用教,就让他自己多经历,自己去感受,体验。
老鹰抓小鸡。
材料不用,只要一块空地就可以了。有个小孩扮演母鸡角色,充当保护小鸡的角色。一个小朋友做老鹰,充当抓小鸡角色。其他小朋友充当小鸡角色。小鸡们,一个接一个地拉着另外一个的后面的衣服,最初的小鸡拉着母鸡的衣服。老鹰从最后的小鸡开始抓,老母鸡要保护离自己最远的小鸡,所以老鹰跑到哪里,母鸡就守到哪里,后面还跟着一群小鸡。场面很热闹,大家都很喜欢。
增添游戏情节
孩子们经常玩,时间久了就会感觉“没劲”。为了使游戏注入新的活力,我就增添新的游戏情节,如开始时老鹰装着“卖米人”,一边模仿敲东西,一边不停地喊:“当、当、当,卖小米了,快来买呀!”这时鸡妈妈带领小鸡转一圈后问老鹰:“你的小米多少钱一斤?”老鹰回答:“一元钱一斤”,鸡妈妈说:“好,我买一斤”,然后鸡妈妈模仿付钱买米的动作,让小鸡们依次轮流假装着吃盘子里的小米,最后的一只小鸡故意假装着把盛米的盘子摔了。老鹰让鸡妈妈赔偿盘子,鸡妈妈说::“不赔”。于是老鹰说:“不赔盘子,我就吃你的小鸡。”当鸡妈妈和小鸡看见大老鹰扑来时,又惊又喜,边跑边叫,使孩子们玩的越加开心了。经过这样的情节充实,游戏情趣颇足,使游戏充满了生活气息,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表演能力。
丢手帕。
材料就是一块手帕,其实什么都无所谓,只要是一件容易拿的东西就可以。小朋友们坐成一圈,首尾相连。我们选出一位小朋友丢一块手帕在坐着的人背后,但是继续走不让对方察觉。整个过程是一边唱歌一边跳着跑动。到歌结束还没有发现背后手帕的小朋友算输,如果发现则去追那个丢手帕的小朋友。那个丢手帕的小朋友必须在被追到之前坐在空出的位置里,否则算输掉。
抢凳子。
材料就是凳子。参加的人和座椅的数目相差一。音乐响起时开始围着座椅走动,音乐停止时,大家坐下,这样总有一个出局。最后一个座位有两个人抢,坐到的算赢。这个游戏训练小孩的灵敏反应。
炸果果
二人对面站立,两手相牵,抖动出节拍,齐唱:“炸,炸,炸果果,腰里一个铁索索。翻开,掉开,吱吜,过来!”唱最后一句时,牵着的手举过头顶,各个后转身,变成背后拉手的姿势,谓之“变老虎”。
背张哥
二人背贴背站立,以臂肘在身后相挽,互相背起放下,动作有节奏,伴之以歌谣:“天上是啥?”“星星。”“地上是啥?”“烧饼。”“水里是啥?”“水老鸹。”“得儿呱儿,反过来你背背我吧!”
我们都是木头人
形式:集体游戏。
准备:若干字条。
玩法:大家围坐在一起,两手交叉抱在胸前,一起唱:“我们都是木头人,一不许说话;二不许动;三不许露出大白牙。”唱完后让幼儿随意摆姿势,并做各种怪像逗对方发笑,但不能出声。如果对方笑了,那么就受罚认字条一张,读不出者全班幼儿帮忙。受罚完毕,游戏继续进行
抬轿子
原游戏方法是:有三个人一起游戏,两个人双手相互交叉(成为一顶轿子)另外一名小朋友坐在上面(乘轿)。(注:此游戏可以改为两个家长抬小朋友,加入一些眼神交流、情绪分享等)
炒黄豆
两个幼儿面对面:炒黄豆,炒黄豆,炒好黄豆翻跟斗。(锻炼了幼儿两两协作翻跟斗的能力)
婆婆来了
游戏方法
全体幼儿围成圆圈,请九名幼儿站在圈内,其中五名扮“婆婆”,四名幼儿蹲在地上扮“烧饼、果子”。
游戏开始,“婆婆”似老婆婆走路的样子在圈内走,全体幼儿念完儿歌,每个“婆婆”立即去抓一个“烧饼、果子”,没有抓到“烧饼、果子”的“婆婆”为全体幼儿表演一个节目。然后“婆婆”、“烧饼、果子”各自到圈上找一个朋友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游戏规则“婆婆”必须等儿歌念完后才能去抓“烧饼、果子”。
附儿歌:
打罗罗,垫罗罗,熟了麦子请婆婆,
哪儿坐,炕头坐,烧饼果子一大摞,
临走时,还很馋,再捎一笸箩。
老鼠钻风箱
游戏方法
每人两两相对,手臂相互搭肩,扮风箱。两头为风箱口。一人扮老鼠钻进风箱内,随时准备从箱口逃出。一人扮猫站在风箱外,随时准备在风箱两口之外抓到老鼠。当大家念完儿歌后,扮老鼠者立刻奔跑,以快速躲闪的本领从风箱里逃出,扮猫者快速追赶,准备在洞口抓到它。
游戏规则猫不许进入风箱。游戏可换角色,重复多次。
附儿歌
猫追老鼠老鼠逃,忘了进洞钻风箱,
风箱乒乓两头响,老鼠尿了一裤裆。
什么不见了
游戏规则:将若干学过的字贴在黑板上,请幼儿读一遍后,闭上眼睛,老师任意摘走一张字卡问幼儿什么不见了,让幼儿回答。
猜一猜
准备:学过的动物或实物的名称卡若干张,扣在桌子上。
玩法:两个幼儿为一组,其中一个孩子从字卡中取一张拿着,给另一个孩子看(自己不看),对面的孩子看到字卡,用身体动作、语言描绘字卡上的内容,但不能直接说出动物的名称比。拿字卡的幼儿根据对面幼儿说的内容猜出字卡上的字。
红绿灯。
至少要3个小朋友才能玩。
先要猜拳,输的人趴着墙壁,剩下的人站在大约离墙壁20多米的地方,并在那个地方划条起始线。
趴着墙壁的人要闭着眼睛,口中喊“红灯绿灯转!”。在念完口号前别的小朋友尽量快跑,谁先摸到墙壁就赢了。而趴着墙壁的人在念完口号后,会猛地回头,看哪个人在动,这个时候要跑的小朋友绝对只能保持在“转”字时的动作,而且在趴墙的小朋友没继续趴墙喊“红灯绿灯转!”前是一点都不能动的。一旦被爬墙的小朋友发现动了,就会被挑出来,走到爬墙小朋友身边勾着尾指,直到有小朋友跑到他们俩中间把手分开。
反复几次,没有被发现动了的小朋友在趴墙小朋友喊“红灯绿灯转!”的时候努力前进,一旦到达墙壁就要一手贴墙,不能再换地方。所以,去救被手勾住的小朋友是要非常大的勇气的,因为一旦所有小朋友都贴了墙,那么他就会被趴墙的小朋友盯住了。要是到最后没人被勾住,那么就是趴墙的小朋友输了,要继续趴墙。如果被勾住的小朋友没人救,其他小朋友都顺利碰到墙壁,那么趴墙的小朋友就赢了,下一个趴墙的人将在其他小朋友之间猜拳选出。救人是个很关键的事情,当勾手被分开,所有的小朋友都要马上跑回起始线,趴墙的小朋友会立即转身,然后叫:“定!”
这时所有小朋友都不能移动,趴墙小朋友会走十步,十步内被他碰到的小朋友就要猜拳,输的就是下个负责趴墙的。如果一个小朋友都没有被抓到,那么原来趴墙的小朋友就要继续趴墙了。
当然,在勾住的小朋友被解救时没有到达墙壁的小朋友是立即判输的。无论是否被趴墙的小朋友捉到,都是要参加下一轮猜拳的。
这个游戏人缘很重要,人缘不好会没人救.........当然,最重要是跑得快!
丢沙包(可以改为小皮球)
沙包往往是孩子们收集旧布料自己制作的,但如果缝得不结实的话,没玩几天就报废了,那还得重来。有的还有沙包上绣一朵小花,或几颗星星,显得漂亮大方。沙包并不大,里面装着细软的河沙,看上去就如拳头般大小。
丢沙包的玩法有很多,其中最流行的一种是,先在晒坪或空地上划好一个大圆圈,将参与者按抽签或抓阄的方法分成甲乙两组,一组站在圈外,一组站在圈内。毫无疑问,圈内的人已被团团围困。圈外的人一声令下,纷纷将手上的沙包扔向圈内的人。如果击中圈内人的脚部,被击中的人,便要淘汰出局,必须走出圆圈。直到最后一个人被击中淘汰为止,然后两组互换,游戏重新开始。圈内的人没有沙包,赤手空拳,还要遭到不断飞来的沙包袭击。他们跳跃躲避,宁可让沙包击中身体,也不愿被击中脚部。沙包虽然不大,但圈外的人为了准头,并不吝惜力气,打在身上也很痛。不过,孩子们玩得兴起,那点痛也就算不了什么。在这种玩法中,谁坚持到最后,谁便最了不起。但圈中人纷纷淘汰出局,最后只剩下一个,遂成了众矢之的,沙包纷袭如雨,左支右绌,任由他如何灵敏,终究要被击中脚部。
还有一种玩法也很常见,同样是在地上画一个大圆圈,通过抓阄之类的方法,选出一个“犯人”,投入圈中。在这里,那个圈子就表示监狱,倒是颇有画地为牢的意味。圈中人可就惨了,圈外所有人的沙包纷纷向他掷去,他可以躲,也可以接,但沙包纷落如雨,双拳难敌四手,只听得噗噗连声,身上早被击中了十下八下。他被打中,也是白打。他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像八臂哪吒一样,双手疯狂挥舞,希望能接住一只沙包。只要他能接住,便能得到解放,提前出狱,否则要一直被沙包掷下去。当圈中人出来,游戏告一段落,要重新挑选“犯人”,方能重新开始。这种玩法相当野蛮,尽管十分刺激,很少有女孩敢于参与。当然,做投手就很不错,就怕不幸被关入牢中。
那种小沙包已经在乡间销声匿迹了,现在的孩子,还有谁看到一块旧布料就双眼放光,赶紧去缝制沙包?许多事物就是这样的,它们曾给我们带来永不磨灭的快乐,但已经踪影全无了。
游戏棒。
材料简单,小时候用就是冰棍的小棍子,收集那么三四十根就ok了。玩法:将一捆游戏棒,拿起来放开手,这样小木棒会乱了。然后挑最独立的一根为起点,继续一根一根的去把其它的木棍挑出来,挑的时候,同时不能惊动别的木棒,惊动就算犯规,轮到对家玩。这样子一根一根地把下木棍挑出来,最后谁最多谁就是赢家。
飞飞主动的事件叙述:
1、在楼下玩时,一个大飞飞一两岁的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准备站起来时,失去平衡,从3米高的山上摔下来,当场磕掉了几颗牙,满嘴是血,哇哇大哭。这种亲眼所见的事,估计对飞飞的震撼不小,回到家来,边脱鞋边神情紧张的对我说:“妈妈,我告诉你啊,刚才发生了一件事……”,见他如此主动,完整的分享,我当然是立马生动地迎合他,引导他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叙说出来。
2、放学回来:妈妈,我们今天发生了一件事。
我赶紧问:什么事?
飞飞说:有一个小朋友啊,他不听话,背一个小朋友,然后就摔跤了,碰到桌子,然后啊,嘴巴就流血了。
我做惊讶状:ah~~
知道自己发脾气了
临睡前,是我们的谈心时间。
最近谈话的主题基本都是围绕发脾气、说话态度进行的。而且,一般说到最后,都是母子两个人一起坦诚自己的缺点,并决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然后再甜甜蜜蜜入睡。
谈话一般会先从他今天在幼儿园的一些事情开始,跟哪些小朋友玩了,有哪些喜欢的小朋友?有没有朋友啊,一般飞飞每个阶段告诉我的名字都是不一样的,最近有一次,他想了一遍之后说:我没有朋友。那我就问他,你想不想有朋友啊,他说想,我说,我觉得有的时候你的脾气不是很好,这样朋友会喜欢你吗?他说:不喜欢。我问:朋友对你发脾气,你会感觉怎么样?飞飞:不开心,很难过,很郁闷(这些词,都是从我们这学过去的,这些词是我们“放声思考”的我们的感受。)。